Article by Nunu Fine Art
文|路由藝術,圖|網路
編者按: 【來開槓】這個專題每一次都會由NUNU FINE ART 創辦人邀請國內外藝文界的朋友來聊聊當代藝術,或是經由國際上發生的當代藝術現勢的參訪,來與大家討論值得關心的議題。這一期將透過在印尼雅加達剛落幕的 BAZAAR ART JAKARTA 的觀察為讀者介紹當代印尼藝術。

印尼的當代藝術,不論是在市場上或是學術上的發展都與該國政治的轉變和受荷蘭殖民350年直至二次世界大戰才獨立的影響有關。印尼的強人統治分成兩個時期1945年-1966年的Sukarno時期,以及讓印尼逐漸富者愈富的強權 1966年-1998年的Suharto時期。在第二時期,因為Suharto的政策讓印尼產生許多富豪,而印尼人對於藝術的收藏多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其中1987年三月日本實業家以當時近四千萬美金的高價收購梵谷1888年的太陽花(Sunflowers)畫作更讓印尼藏家開始將資金投入藝術市場。從收購近現代的 Srihadi Soedarsono,到當代藝術,幾位成功的商人與醫生包括Akili, Dr. Setiawan, Kusuma, Hartanto, Dr.Wahono 等大方的將收藏公開並成立私人美術館,都再再影響印尼的藝術市場。
在學術上印尼最重要的幾間藝術學校包括: 師傳荷蘭藝術教育者的Ries Mulder,所成立的前荷蘭學校Institute Technology Bandung (ITB,萬隆藝術學校), 以及獨立戰爭時,在日惹由一群藝術家所成立的The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Arts in Yogyakarta (日惹藝術學校)。這兩所學校因為成立的過程不同,同時也因為所在的城市氛圍的差異,蘊孕出兩條印尼當代的路線。在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動,藝術家關注的議題不同,使社群間的動作有所消漲。以日惹為首,從八十、九十年代所出現的一群為政治而發聲的創作,包括九十年代FX Harsono, Semsar Siahaan的社會議題關連性高的作品,或是重視公共議題但選擇較輕盈姿態介入的 Eddi Prabandono等。然而在討論印尼當代藝術時,不能忽視的是一股強大的傳統,就是對於舞蹈、圖像,音樂所形成的大眾文化、街道文化。而這些次文化則受到DIKDIK 在萬隆藝術學校的授課的影響,走入當代藝術的主流裡,使得萬隆出現一群以公眾互動,地下音樂,視覺圖騰為創作元素的藝術家,例如三人團體 Ruddy, Ebet, Febie所組成的Tromarama, 以及著重圖形設計、光影成物,個人意識的藝術家包括 Ayt Joe Christine, Endira Julinada, Paramuhendra等。
2014年的雅加達藝博,在經歷過去幾屆的失利,今年由 Leo Silitonga 為首的當代藝術人重整旗鼓,以新的眼光和手腕吸納了印尼兩大路線,結合來自各國共33個藝廊於 Pacific Place 展開一連數天的博覽會。這個以印尼當代為主的博覽會中除了印尼當代藝術之外,也吸引如馬尼拉起家的The Drawing Room 所帶來的菲律賓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也有日本藝廊帶來一整個展位重要的草間彌生早年代表作,其中一件1992年的作品開價1百萬美金,終場由台灣藏家收購。印尼當代藝術創作開始如同中國,為了抗爭一個體制而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地次文化的抬頭,讓這個原本只是著重、政治、宗教為主的創作路徑有了更豐富的土壤,這是一個還在遍地開花的精彩土地,NUNU FINE ART希望透過介紹新生代的藝術家,提供另一個看待這個市場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