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ext|李依佩/Yipei Lee
2013年,筆者曾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東南亞上空飛來飛去,造訪不同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城市。在東南亞城市中遊走探索,是最幸福不過的一種享受了,當然前提是我們要能不帶任何以偏概全的想法、尊重當地的文化、才有辦法真的貼近而瞭解他們。東南亞城市藝術空間的造訪,給了我非常多的啟發,建立一個微型開放資料庫,不論是以雜誌、部落格、或臉書等媒介公開介紹,至於是不是大家想要的資訊,見仁見智;個人想法,說的是一整個環境的故事。
這近幾年當中,一方面在創業環境底下工作,向科技新創學習邁進;一方面同時作為獨立策展人,自發性地策劃執行藝術計劃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在台灣沒有幾個工作環境,可以這樣讓我們邁向全人的學習,進步並改善環境!
想說的是,「自發性」與「被指派任務」的最大差別就是計畫主持人的心態、資源的組成與運用,而兩者之間當中有個較艱難的地方與創業相近的經驗,就是如何從概念發展到計畫到執行完成,是一個確確實實0到1的過程。獨立策展人以內容為主要出發點,透過研究、調查、尋求方式、到展覽呈現,若能帶動不同環節,像是藝術家、藝術工作方式、展覽方式、工作模式、以及不同藝術部分的核心觀念的前進,保有多元性的交流與留存,便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新創科技環境中,多數則以產品為主要出發點,初期透過研究、測試、市場調查、到一個個解決面臨的環境問題,不論是法規、金融、消費者習慣等,最後看見數字的增加,不外乎有一種快感。而內容與價值觀的知識若有似無半隱藏在各個環節之中,形成一個企業核心價值。活在當代,我認為兩者不僅可以跨領域結合,運用得當的話更可以得到加乘效應。
藝術市場與整個全球經濟體制的關聯性,從2014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開始為藝術家進行群眾募資計畫,可窺見一斑。就個人推測:
一、科技新創的方式成為主流,成為越過地方政府、畫廊、博覽會等層層繁複的手續綁架,直接取得國際市場的反應。當然這當中可能直接產生藝術家與買家 (潛在收藏家) 接觸的路徑。而博覽會與群眾募資平台的合作,可以取得大量數據準確分析,可以輔助博覽會的未來判斷,以及更貼近普羅大眾的喜好,建立適當的藝術計劃策略。
二、將資源從實體與線上連結,實體平台提供給畫廊經營品牌,線上互動則可將部分資源移轉回饋藝術家,跨國際跨領域的計畫,將能夠激起以下兩種主要目標。
- 不同區域的藝術產業提供較落地深耕的知識培養、或藝術教育。
- 新興國家藝術市場的未來預測與壟斷,但不排除可能會有同質化的可能性。
2014年到2015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共指導25個藝術專案,分布於不同國家,其中較引起國際關注的是位於越南胡志明市 -Sàn Art。作為越南當代藝術最重要的非營利單位,Sàn Art 駐村計畫迫切需要一筆資金,他們不斷嘗試向外開拓各種不同的募資模式。
為了改善越南當代藝術圈缺乏教育推廣資源與機會的情況,2012年 Sàn Art 創辦每年兩次、每次邀請三位藝術工作者進駐創作的 Sàn Art 實驗室駐村計畫。回想當時2013年,恰巧遇上 Sàn Art 實驗室剛成立,招募第二次的藝術家駐村計畫,在這2年多當中, Sàn Art 實驗室不但提供眾多新銳藝術家自由創作的空間,許多創作者也在這段期間發展出對自身國家與歷史文化深具省思的藝術作品。
筆者也與 Sàn Art 再次進行對話,重新瞭解Sàn Art 實驗室駐村計畫:
Q1) Sàn Art 實驗室的獨特性為何?
答:Sàn Art 實驗室位於胡志明市,由藝術家成立組成的獨立空間,所扮演的角色側重於藝術家在對話中學習自我,以及今後瞭解藝術家為什麼今天成為藝術家的動機。每個參與計畫者都會與我們所謂的「說話的夥伴」配對。有時候這個說話的夥伴是一位資深藝術家、或策展人、或學者、或建築師、或歷史學家,抑或具有類似興趣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個人。這位「說話的夥伴」可以是聆聽者、挑戰者、討論者,或是藝術家在接下來6個月計畫中的導師。
除了策劃國際講座討論區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Sàn Art 還創辦一個如何成為當代藝術家的工作坊,教導藝術家如何寫藝術計劃、如何申請經費補助,或是如何在觀眾面前表達自己的作品。
Q2) 能不能請 Sàn Art 跟我們分享是如何在群眾募資平台上的準備,從募資當中強調 Sàn Art 實驗室哪些部分的重要性?
答:在越南 – 一個沒有政府支持當代藝術的國家,學校教育並沒有將當代藝術歸納為課程之一,同時僅有少數的藝術空間能夠展覽作品,因此 Sàn Art 實驗室成了越南稀少的其中一個具有批判性角色而獨特的平台,提供空間、時間、經費、經驗,更重要的事支持藝術家建立信心,創造這個充滿創意的社群,追求當地文化與藝術性的跨國跨領域對話。
Sàn Art 實驗室裡的駐村藝術家成員們都代表著藝術社群裡不同的角色和型態,分別來自於他們對藝術實驗性和批判性的養成。許多駐村藝術家從探索中發現更多層面,在每次的駐村結束後,最後一個展覽除了作為一個階段的結論,也讓他們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藝術議題,也激發藝術家雄心勃勃的目標,不論是被選擇參加國際展覽,或是讓自己的藝術品被國際機構重視而收藏。
群眾募資的準備與平常的許多行政作業相關,不算太複雜。過去參與 Sàn Art 實驗室的駐村藝術家成員,如 Nguyen Thi Thanh Mai、Phan Thao Nguyen、Le Phi Long 等好幾位,是我們接下來進行教育計畫的重要參與者,幫助我們培養和建立屬於越南重要的文化共同體。
Q3) 是否有許多越南人支持這次的藝術專案群眾募資計劃?成功地獲得資金後,可否與我們分享 Sàn Art 或者對越南當代藝術,接下來有什麼規劃?
答:從 kickstarter上可以看到不少越南人的支持,當然也有許多來自海外的響應。我們評估過 Sàn Art 實驗室每年要花美金7萬5千 (約台幣230萬) 的營運成本,這在越南來說是一筆相當可觀也相當艱難,而我們仍不斷地為「當代藝術是非常重要」的這目標努力。我們將募資目標放在美金8千5百元,在募資中,超過的費用將用來支持其他必要費用,如工作坊場地租賃、藝術家駐村期間旅遊費、生活費和講座研討會等公共計畫費用,當然愈充足的費用,將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給藝術家和觀眾!
從七月到八月中,我們在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募資計劃達成率為156%,約募得美金1萬3千的費用。第七屆的三位駐村藝術家來自越南河內市的 Nguyen Thuy Tien、胡志明市的 Vo Thi Tran Chau,以及印尼雅加達的 Ratu Rizkitasari Saraswati,分別就精神、聲音、服裝等的記憶與經驗探討藝術與文化文本,八月初我們開放藝術家工作室參訪及討論,可參見網站 http://san-art.org/education/lab-7-open-studio/,接下來,我們將籌備第七屆的駐村計畫展覽,安排藝術家們參與講座、研討會和藝術家作品展覽介紹等的公共計畫。歡迎與我們一起發現藝術家。
One response to “The new access for supporting Art Projects – Art Space and Crowdfunding Program|開闢一道藝術專案新航線 – 藝術空間與群眾募資”
「說話的夥伴」感覺會是個有益的安排,雖然創作很多時候需要抽離,但是有另一個完全不同觀點的加入,說不定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穫。希望你們的計畫可以繼續發掘更多不一樣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