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AVEART concentrates on the cultural value between art and life. Presenting the stori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island, art and life”.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dialogues that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DSCF5861
進入雨林前的準備 (Photo credit: Sherry Chang)

《未來種子─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主要於2019年07月29日至 2019年08月09日期間進行。整體行程安排成員陸續抵達印尼蘇門答臘島棉蘭市集合、與當地主辦單位HAkA會合且與本計畫參與成員相見歡、出發前往索拉亞及蘇瓦克研究站各駐地三晚,與當地森林保護員和研究員探索森林動植物樣貌,以及藝術或創意參與可能性。(For English documentary please click Seeding Future)

我們出發吧!
我們一行人早上七點三十分從棉蘭出發,搭了七個多小時的車抵達南亞齊省的葛隆邦村莊,接著換乘長型木船,中途看見河上婦女裹著沙龍沐浴洗衣、孩童玩耍的純璞風光,也體驗到了赤道氣候的變化,半路上就下起雨來了,經過兩個多小時船程,到達研究站停船點約莫晚上六點多,沒想到還需要在黑暗中再攀爬一小段山路,經過一條小溪,終於在七點半多看見高腳木屋裡的燈光與聽見人們的說話聲。沒想到,在同個島嶼上,我們花了十二小時才到達目的地。

DSCF5747
剛抵達索拉亞研究站 (Photo credit: Sherry Chang)

因剛淋過雨,加上平時欠缺運動,突然爬這段山路,讓我喘得上氣不接下氣,就算抵達研究站時,也只能以某種放空狼狽模樣現身在當地人眼前。不過,研究站廚師們早已幫我們準備好熱茶和晚餐,啜下一口暖暖熟悉的烘焙紅茶味,幸福感倍增。用過晚餐,洗過冷水澡,安頓好行李和床鋪後,大家一起討論這趟計畫的目的和各自需要協作的想法。也將展開接下來,大家透過各自不同的觀察研究方法,如何與當地人互動、與成員們學習與合作、同時思考雨林與我們的關係。

IMG_20190801_202301
第一天晚餐 (Photo credit: Yipei Lee)

隔天早上,用完早餐踏入雨林前,每個人都錄了一小段影片,影片呈現三大思考:1) 大家對雨林印象/記憶來源為何?2)進到雨林後,想採集/獲得/看見/聽到什麼?3)為什麼這次的《未來種子─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對你/妳很重要? 然後,啟程前,由藝術家與植物研究員陳科廷為我們安排了一個植物觀察研究工作坊,主軸是收集五樣你覺得很有特色的植物,回到研究站時候我們再進行討論和小遊戲。透過這個工作坊,讓大家認識每個人因來自不同領域背景,都有獨立的植物歸納方法,從個人系統、群體系統到科學系統,如何產生對話和交互作用。

雨林景觀與感官訓練
對計畫主持人策展人李依佩來說,短短幾個小時的行走,從蜿蜒小路走到稍微開闊的寬道,觀察到各種顏色菌菇類、蘭花、藤蔓植物環抱到仰望參天大樹;用身體感受攀附在百年蓊鬱太平洋鐵木上的肌理;聆聽遠處犀鳥豪響到近身蟬鳴此起彼落;經歷無孔不入的吸血螞蝗的驚嚇突襲,看它吃飽肥大的樣態;看見幾百隻螞蟻協力搬家、無針蜂在百年大樹上的蜂窩建築功力、幾十種不重複的形形色色蝴蝶特有種,到野生紅毛猩猩自由自在地進食休息的生活模樣,大自然無處不讓人驚豔感動。

此外,雨林中林木生長分層明顯,茂密到陽光難以完全穿透到地面,也難以判斷太陽的走向,以及我們到底走了多遠,現在身在哪裡。大多時間,我們還是得依賴森林保護員的引導和知識傳遞,從他們口中了解到雨林植物的本地與拉丁名字,和不同部位用材、乳膠、纖維、食用、飲水、觀賞、觀花、觀葉等功能。

IMG_20190805_103233
茂密生長的豬籠草 (Photo credit: Yipei Lee)
IMG_20190805_103933
樹上一景 (Photo credit: Yipei Lee)

HAkA還為《未來種子─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成員們安排前往復育地區讓大家為熱帶雨林再種下一棵樹;參觀熱帶雨林溫室,講解哪些植物可以成為動物的食物,漸漸擴大動物們的棲息地,哪些植物能夠兼顧人類經濟生活與動物共存的平衡;進入棕櫚樹田了解棕櫚樹與當地環境破壞的影響,討論國家公園該如何界定保育範圍,不同的機構如何有效分工完成系統性的數據庫建構,並與外界資源相互合作。

進駐研究站期間,我們的行程大部分是早上八點多用完早餐後,便進入雨林,約莫十二點到一點之間回到研究站休息用餐,下午再進去一次,或在研究站附近環境觀察動植物,與當地居民、研究員交談做筆記。六點多左右結束雨林活動,回到研究站晚餐和駐站人員聊天唱歌娛樂消遣,十二點左右就寢。

離開索拉亞研究站前,當地研究員和森林保護員跟我們說:「你們真的很幸運,我們還沒有遇到哪個團體這麼幸運,可以在短短四天內,聽到長臂猿(Gibbon)在附近唱歌、紅毛猩猩(Orangutan)母子在這待這麼久用餐嬉戲。(…) 難得的景觀都被你們遇到了!」

跟隨紅毛猩猩的腳步
來到紅毛猩猩的專門觀測蘇瓦克研究站,生態環境更貼近原始熱帶雨林樣貌,從進入雨林行走,大部分時間都走在泥炭沼澤地區範圍內。上午行走在寬40公分左右的木板步道,相較於前一個研究站地理環境,此刻,我們的心情顯得較輕鬆自在。在雨林中,不同路線的研究隊伍,會用低沈響亮喉音發出聲音辨識彼此的方位,當聲音非常靠近時,表示彼此的觀測目標相當接近;因此我們就與紅毛猩猩研究員交會了。

與我們同行的森林保護員又和我們使使眼色,表示:「你們真的很幸運,遇到紅毛猩猩離我們很近,而且現在正好是她的午餐時間,她在吃的果實是 Malaka」同時,雅加達國立大學的研究員 Tri 說到:「你們看,她現在用手上的毛蘸樹枝上爬的螞蟻,然後再放入口中食用,補充蛋白質。」當紅毛猩猩往某棵樹前進時,只要路不是那麼好走,Tri 就會從腰上抽出一把刀,瞬間前方的空間,就給讓了出來。

(聲音記錄請至:Sound Archive)

MVIMG_20190805_123143
進食中的Lisa (Photo credit: Yipei Lee)
00100dPORTRAIT_00100_BURST20190805123405832_COVER
進食中的Lisa (Photo credit: Yipei Lee)

在這個研究站,我們還有遇到蘇黎世大學研究員,來自南美洲哥倫比亞的 Luz,她提到:「為了觀察紅毛猩猩的行為,必須早上四、五點出發,因為牠們一天作息已開始,到了中午吃完飯,會找個地方搭建巢午憩。三四點後又開始活動跟晚餐,然後尋找一個合適安全的地方,搭巢睡覺;有時候牠們會用比較厚的葉子做枕頭,非常聰明。」大約到七點多,Luz 與其他研究員陸續回到研究站休息用餐,十點多就寢。

我們觀察到,這些研究員的工作與行程是很辛苦的,平均每隻猩猩的觀察時間,在一個月內要達到2,000小時,重複追蹤紀錄活動範圍、採集糞便、食物製作標本,還要分析跟製作報告!短短地十天行程,我們遇到已在研究站待半年的國際研究員,也遇到第二年進駐研究的印尼研究生;當然這些研究站的駐紮工作人員也都有將近三到十年不等的經驗累積。他們與《未來種子─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的成員,在這期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與自然的信任感。來自策展、藝術行政、記者、影片剪輯者、藝術家兼研究員的多元背景,彼此有著共同的想法 -第一次來到熱帶雨林,帶著謙卑的心態認識大自然,認識這裡的人與他們的工作,思考離開這裡後、回到台灣後,我們還可以再做點什麼。

DSCF7228
研究站中的交流討論 (Photo credit: Sherry Chang)
IMG_20190805_132806
森林保護員、紅毛猩猩研究員、我們 (Photo credit: Yipei Lee)

離開的同時,我們都思考著,還可以再做點什麼
正式離開熱帶雨林前,我們又錄了一段影片。呼應到剛進入雨林前的我們:1)進入雨林後的心得是什麼? 2) 你獲得了什麼? 3)未來你會不會想要再繼續參與這樣的計畫?或是會用什麼方式傳遞你的想法給其他人。最後也邀請一路陪伴著我們的 Irham 和森林保護員 Ibrahim 先生分享這幾天與我們相處的心得。

告別蘇瓦克研究站後,我們來到蘇門答臘象的復育保護站,這是由印尼政府管轄計畫,目標是幫助融入不了群體生活、受人類迫害的大象適應回到野外生活;或,還能夠在大象固定的遷徙路徑,以半野放方式生存。目前保護站有四隻大象,好消息是近半年成功幫助母象受孕,生出一頭小象,希望可以幫助這小象回到野外自然環境生活。

IMG_20190807_085519
研究站一處,訪問中 (Photo credit: Yipei Lee)
IMG_20190807_142048
蘇門答臘象復育區 (Photo credit: Yipei Lee)

對我來說,《未來種子─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前往位於赤道0度到北緯3度之間的熱帶雨林,從台灣到亞齊行政區的距離為3,500公里,從亞齊特別行政區研究站到赤道距離為305公里,第一次踏進熱帶雨林比原本想像的還要自在。我們拜訪的季節正為旱、雨季之間,像是進入春季般的過度,枯葉已落而新芽剛起。舉目四望,深色老葉中偶夾帶著翠綠嫩芽,讓人會嗅到一股濃烈而又清新的氣味。

此外,待在雨林研究站期間,我們沒有網路可以用,只能和大自然及周邊的人相處,一開始當然會有點不適應,不過回到城市生活後,大家反而特別懷念沒有科技產品束縛的時光,全身上下好像被大自然淨化了 (笑)

由於行前功課準備還算完善,實際進到雨林裡,濕度約在75%-80%之間,白天和夜晚溫度大約在32度和25度,身上裝備包含防蚊液、水壺、防水登山鞋、快乾衣褲等。成員們的身體狀況都很穩定且健康回到台灣各地。

離開的同時,我們都思考著,還可以在做些什麼…

更多:
文章 I【北蘇門答臘的雨林正面臨更炎熱、更乾燥的氣候
文章 II【面對氣候變遷的蘇門答臘保育
影片【未來種子計畫: 雨林映像】紀錄

非常感謝:
HAkA、竹圍工作室、採集人共作室、南海藝工作室、台北市文化局、索拉亞研究站、蘇瓦克研究站

IMG_20190807_111928.jpg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