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AVEART concentrates on the cultural value between art and life. Presenting the stori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island, art and life”.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dialogues that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前言|《島嶼對照記》從島嶼聽見文化多樣性到《明日練習室》

2023年的台北國際書展,細着藝術集結了這兩年來深耕的文化研究和國際藝術交流,出版了《島嶼對照記》和《明日練習室》。在今日的講座分享中,邀請到2022年參與瓦集瓦籍 (Wagiwagi):台灣與印尼交流計畫的駐村藝術家黃偉茜和陳科廷,從藝術家的角度分享他們在印尼進行田野觀察、與當地一起探討社區環境議題的實踐經驗與反思。

第一本出版品《島嶼對照記》源自於2022年細着藝術出品製作的 Podcast 節目,將藝術家們之於「島嶼」的關鍵字與故事編輯成冊。橫跨台灣、日本、泰國、印尼、荷蘭、芬蘭、黎巴嫩、英國、加拿大土地的視角,看見不同地方對於島嶼的多元詮釋以及文化多樣性,同時將台灣的經驗進行國際推廣。

第二本出版品《明日練習室》,則是源自2022年第十五屆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的參展契機,彙整了細着藝術從2019年開始投入印尼的雨林生態與文化社群的研究,這些自然生態事件如何激發藝術家們對於未來共同的思考,同時也包含了發展中瓦集瓦籍 (Wagiwagi) 的田野調查。

在台灣、印尼交流的藝文旅程中,台灣藝術家黃偉茜和陳科廷,分別從垃圾處理、河水日常為出發點,與策展人李依佩於2022年前往印尼西爪哇的瑪賈連卡 (Majalengka) 行政區,在Jatiwangyi 與卡布眷 (Kaputren) 村莊駐村,與國際文化工作者和當地社區村民一起生活互動。


專題分享|《瓦集瓦籍 Wagiwagi》藝術計畫:台灣、印尼的藝術進駐與創新實驗

位於印尼的西爪哇島的賈蒂旺宜藝術工廠 (Jatiwangyi art Factory,簡稱 JaF),是一個距離首都搭乘火車五個小時、共享的藝術工作空間。當地以磚瓦的傳統建材為產業,印尼全國百分之八十的磚瓦都是在這裡燒製的。賈蒂旺宜當地關注的議題與土壤、生態、人文高度相關,與細着藝術關注自然生態的概念有所交集。在2021年,細着藝術提出了培養長期台灣印尼的交流計畫——《瓦集瓦籍 Wagiwagi》藝術計畫。

Wagi 在臺灣的西拉雅和泰雅族語的意思是太陽,在印尼有個極度相近的 Wargi ,意思則是「聚集的人」。我們試圖從可持續性的經濟 (Sustainable Economy) 作為探討的主題。除了視覺藝術出發,無論材質、精神面、執行方向,都是可以永續發展的各種創新概念。

賈蒂旺宜位於農村,在地文化或工藝尋求被看見的機會。在前期,細着藝術進行了紅土磚瓦文化的研究。在 Wagiwagi 的推動過程中,也有幸因為與 JaF 的合作關係,在德國卡賽爾文件展進一步邀請台灣藝術家做交流,展現台灣的創新技術和文化深耕觀點。

《瓦集瓦籍 Wagiwagi》藝術計畫自以2021年6月開展,實際上如何開展介入、印尼與台灣的深度交流,是本次藝術家計畫的核心。其中有很多台灣與印尼的社會發展落差,可以有機會切入改變。首先處理的是環境廢棄物及污染的議題。

黃偉茜:當垃圾堆積成為日常——環境中的閒置廢棄物解方

初來乍到的文化衝擊:自己揉土、共享的日常、信仰的虔敬

台灣藝術家黃偉茜分享,以陶藝、裝置為創作主軸,2019年因為竹圍工作室到 JaF 參加陶藝雙年展。當地的傳統磚瓦工廠也在面臨文化轉型,藝術家們透過參訪工廠裡的大窯,理解磚瓦工人的生活。在材料的取得上,JaF 是需要創作者自己採集土、揉土使用,與在台灣除非研究土壤,才會自己採集土壤的景象不同。面臨工作方法的砍掉重練,沒想到當地人一派輕鬆地告訴她:「我們是邀請你們來玩,不是邀請來工作的。所以你也要一起玩啊!」,展現了印尼人的安然隨性以及社群文化:再也沒有比群聚、共同相處、共同分享交流更重要的事。

2019年偉茜的創作融合了對於印尼的文化感受,例如:當地都是很虔誠的回教徒,女性會穿戴希賈布 (Hijab)、一天要進行五次禮拜,每個社區的寺廟凌晨也會播放可蘭經。當地人告訴她:「早上起來聽到公雞的叫聲,就會是幸運的一天」。這些生活經驗也展現在她的雕塑作品元素上:結合了頭巾、雞的羽毛、夾角拖。

二訪的反思行動:如何以創作回應當地的土壤文化和環境垃圾問題

同時也是那一年,偉茜被在村莊的河川看到垃圾的場景震撼到。印尼的國土大、島嶼多,政府環境治理的模式與台灣不盡相同。她發現垃圾處理往往是大量堆積、一次焚燒,並沒有意識到大量焚燒的空氣污染對身體有害。澳洲和美國幅員遼闊,也有燒垃圾的設計。因此,2022年再度與細着藝術合作時,開始思考自己的創作脈絡,去推廣一家一戶燒垃圾。

2022年來到卡布眷 (Kaputren),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多半富有跨國生活勞動經驗,也有不少來過台灣的移工,在語言溝通上使用中文格外親切。偉茜透過設計推廣家戶垃圾窯,與JaF 合作、改良尺寸,連同村裡的藝師也來幫忙蓋垃圾窯。最後垃圾窯落成的發表晚會,整個村子一起進行了盛大的垃圾窯啟動儀式、以可蘭經祈禱風土平安。融合宗教、土地和環境守護的理念,受到當地人熱烈的迴響,對於偉茜而言是很深刻的進駐經驗。

陳科廷:康普茶的滋味——透過濾水飲水串聯台灣與印尼的河川故事

與河水共生的城鎮,交織不同的文化經驗

台灣藝術家陳科廷,長期以植物和環境調查進行社區研究,這次以「水」作為探討環境的主題。出身自坪林這個以茶葉聞名之地,讓陳科廷與身俱來能夠感知好的水質和環境的質地。在本次為期十天的駐村計畫中,陳科廷也把臺灣坪林的水帶到印尼當地,為的是回應兩個創新概念:一、相對於垃圾問題的污水改善,如何把當地的水變得更「好喝」;二、如何透過身體感知,把人跟水的關係拉得更緊密。

首先,陳科廷提及駐村地點卡布眷 (Kaputren) 與河川之間的位置關係,其位於河流途經的彎道地區,渡河只要三分鐘。在當時造訪的時節,2022年1月剛好是雨季、河川水位高,藝術家也體驗了當地人力手拉纜線渡輪、運送機車跟人的通勤方式。這樣的渡船頭景觀,也讓他連結到過去台灣的淡水河、北勢溪已不復見的文化景觀。

➤「飲水」作為交流議題:人與環境共生的智慧

作為與當地初次見面的文化禮儀,陳科廷用台灣的水和印尼的水來泡茶,首先體驗其不同的滋味,也發現了在地無論是河水、井水都有很濃的鐵鏽味道,因而理解這樣的風味與當地磚瓦產業紅土的氧化鐵、氧化鋁地質環境有關,也在泡茶過程中體悟了水質影響生活之大。在這次的藝術進駐中,陳科廷與細着藝術設計了兩個階段的藝術工作坊。

工作坊一:探索環境中的最佳過濾材質

陳科廷提及許多基礎的物理濾水技術及方法是印尼當地沒有經驗的,因此在操作上,他透過引導取材透過不同種類的材質,例如:當地的土、沙子、社區裡的磚瓦碎片、燒柴的木炭、羊毛等,十種不同的材料搭配竹筒,用河水倒入試探其濾水效果。實驗的結果,最好的是木炭,因其有細小的孔隙、可以吸附雜質。第二是土,因其有不同的混合物。如果想過濾生活當中的污水,用分層堆積的方式就可以濾水。降低污染影響。

陳科廷也研究和觀察印尼的廚房烹飪工具中的濾水裝置:漏勺、鍋子蒸煮器具。進而設計帶領民眾透過捏塑「濾水裝置」:木炭、磚瓦揉在土裡面去過濾水質。

工作坊二:我們怎麼透過「水」去了解環境?

最後,陳科廷透過濾水裝置過濾的水,製作發酵茶飲康普茶,讓水與人的身體進行更深度的感知。康普茶含有多種菌群、過程中進行發酵,像是人體的益生菌。這是一種透過菌種的轉換建立跟環境關聯的模式。整體而言,陳科廷表示民眾的創作成果,超乎想像,沒有做過雕塑,但每個濾水器的造型都很精美獨特。民眾也表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充滿樂趣。

結論與反思

透過以上兩位藝術家從研發、創新到進駐交流的過程,我們可以進一步去看見和反思,

1、在地人跟社區的關係。

2、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社區,還有發揮空間。

3、台灣看見的印尼社會發展階段,反思台灣在其中的優勢和轉機。

每一個語境都反映出環境和生活韌性的某種質疑狀態,這不僅僅限於印尼,也包括我們自己的故鄉。文化成為可持續生活的主要驅動力,如果我們要在未來成功地共同生活,需要在真實中反映這一點。

撰文:吳念澄
攝影:李依佩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d bloggers like this: